LA专题 | 赵忆 周娉倩 许超然 刘庭风 | 以考古学视野观察历史、景观与文明:基于景观考古学的皇家祭天遗址探析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1年第11期 P33-38
赵忆,周娉倩,许超然,刘庭风.基于景观考古学的皇家祭天遗址探析:以北魏坝顶圜丘为例[J].风景园林,2021,28(11):33-38.
基于景观考古学的皇家祭天遗址探析——以北魏坝顶圜丘为例
赵忆
女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景观考古学、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周娉倩
女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许超然
男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建筑遗产保护
刘庭风
男 / 博士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文化
作者写作心得
更多视频请关注《风景园林》杂志官方抖音号:LA7675
摘要
一系列重大皇家祭天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以“文化考古”为主的各类天文遗址景观是观察人类文化与信仰的直接证据。为探究皇家祭天遗址所反映的空间特征与文化特征,通过对皇家祭天场所进行分类、探源,总结“郊”“丘”“坛”等祭祀形式的发展与演变趋势。以北魏时期蜈蚣坝圜丘遗址为例,通过景观考古学的“遗址还原—信息解读—特征归纳”研究方法,借助ArcGIS、Global Mapper软件与卫星影像图,直观地呈现空间环境、遗址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现圜丘遗址是边疆山脉和北魏六镇城池防御系统的重要部分,并且圜丘遗址作为祭祀场所,不仅兼具宏大、粗犷的北魏景观特征与鲜卑民族特色,还蕴含“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等原始宇宙观与环境观。进而总结遗址本体与多层级社会及环境结构的关系,以期为未来大遗址系统保护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景观考古学;皇家祭天遗址;风景园林;天文考古学;北魏圜丘;遗址保护
自原始社会起,人们通过对天体的观测来确定时节和方位,根据其运行规律设定诸如“四时”“二十四节气”等时间、空间的秩序,并设立坛、台等祭天祀地、通神望月。本研究以皇家祭天遗址作为基本研究对象,以北魏坝顶圜丘遗址为典型案例,运用原始宇宙观与天文学基本原理,借助景观考古学的视角,对古代遗址中的天文学内涵进行研究、分析和揭示,以期深入理解景观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价值。
1 景观考古学在祭天遗址分析中的应用
1.1 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景观考古学(Landscapes Archaeology)以遗址自身结构、周边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空间形态为基础,同时关注人类和景观之间产生的联系,是结合地表空间结构、以人类的空间认知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核心问题的综合性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文化记忆(cultural memory)、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社会秩序(social order)和社会变革(social transformation)四方面。Papantoniou等认为,“景观”(landscape)的概念包含时间性、空间性和物质性,Johnson提出,该学科试图透过土地探究人类社会组织结构、意识形态、记忆、秩序等。Arikan指出,景观考古学在研究生态可持续性的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可通过人类的活动来探析土地在过去的历史动态变化。Schama通过研究证明,聚落考古将景观作为承载过去社会居住和活动的载体,而人文地理和社会学则首先将景观作为人类交往的空间。朱利安·托马斯通过区域调查、文献检索、地图测绘和选择性试掘等信息技术方法探究了不同阶段和地域景观考古的发展。
1.2 基于景观考古学的皇家祭天遗址研究框架
根据Wilkinson对景观考古学的定义与研究方法的总结,其过程可以分为以下3个步骤。1)文化-历史(cultural-historical),研究前期综合历史文献、考古发掘报告及遗址出土时的形态,初步探明遗址的性质;2)科学-过程(scientific -processual),研究中期使用聚落考古、集水区分析和生态系统分析方法,力求还原遗址的历史发展过程;3)后处理过程(post-processual),结合各类典型景观实例,对遗址特征或内涵进行定义及总结。因此,运用景观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皇家祭天遗址的过程可以归纳为“遗址还原—信息解读—特征归纳”,以皇家祭天遗址的景观内涵为研究对象,以出土文物信息、考古发掘报告、遗址图像信息及文史档案记载为研究依据对遗址原貌进行还原,并且综合采用景观考古学、考古学、天文考古学等学科理论,通过文字与图像转译等手段解读祭天遗址所承载的景观内涵,并对其空间特征与文化特征进行归纳,从而全面地认识古代遗迹的复原及建筑发展过程(图1)。
1 基于景观考古学的皇家祭天遗址研究框架
2 皇家祭天遗址综述
2.1 皇家营建中的祭祀场所
祭天礼仪是中国最早形成的祭祀活动之一。祭祀天地被认为是天子的义务,皇家祭祀常在东、南、西、北四郊设圜丘、坛或社(图2),赋予其不同的祭祀功能,辅以明堂、辟雍、灵台等礼制建筑(表1)。
2 南郊圜丘变迁示意图
表1 古代主要祭天场所与祭天礼仪
2.2 皇家祭天遗址的典型形制
皇家祭天场所多是以南郊为主、圜丘为附属的主要礼制建筑,历代情况略有不同且经历了长期的变迁(图2)。在祭坛形制上,以圆形为主,层(重)数呈三层或四层,依统治阶级意志而定。红山文化晚期(距今约5 500~5 000年)的辽宁牛河梁祭坛已呈现出三层迭起的圆坛结构,西周晚期(距今约2 900年)的安徽霍山戴家院遗址出土的祭坛同样呈圆形(图3)。以北京天坛的祈谷坛、圜丘和西安圜丘为例(图4),内墙圆、外墙方是圜丘的代表性特征,多重圆台层层叠起、同心渐小,以达到无限接近于天的视觉效果。
3 辽宁牛河梁三重祭坛(左)与安徽霍山戴家院祭坛(右)
4 中国现存天坛卫星图
3 北魏坝顶圜丘遗址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北魏皇家祭天遗址位于内蒙古武川县大青山区蜈蚣坝的坝顶,考古学将其命名为“坝顶遗址”,其海拔约1 663 m,距呼和浩特市区与武川县城各约20 km(图5)。
5 坝顶圜丘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3.1 北魏国家祭祀体系与宫苑、城市、乡野建设
在北魏祭礼中,中原文化与鲜卑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加之北魏帝王统治思想的不同,因此在北魏前期,君主行祭天礼时,并无确定的祭坛方位,至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前,虽以西郊祭天为主(图6),但东、南、北三郊也多行祭天礼。就北魏平城时代(398—493年)而言,因祭祀建筑及场所的兴建,北魏国家祭祀体系的发展对都城内外景观的开发与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具体体现为:1)在城市建设方面,曾因统治者修建明堂太庙等对内城(即平城)布局做过调整;2)在宫苑园林建设方面,太和二年(478年),孝文帝在皇家御苑鹿苑中祭星辰、祈雨,次年(479年)也在北苑祈福祷星,又在8年后(486年)下诏命大臣李冲主持修筑明堂;此外,北魏皇帝多设行宫,居于行宫亦时常举行祭祀活动;3)在寺庙园林建设方面,为祭天所建之庙更是不计其数,平城北部的雷公山、方山、白登山和谷地等地也因此形成了层次分明、分区丰富的苑囿、殿宇、佛寺、石窟建筑群;4)北魏各时期东南西北四郊、圜丘、方泽多选址于城郭,同时促进了城郊景观的发展,如,太祖拓跋珪于天兴二年(398年)设立了一系列祭祀制度,全年几乎每月皆有典仪(表2)。
6 北魏四郊祭天礼仪
表2 《魏书》所载太祖拓跋珪398年祭祀活动
3.2 坝顶圜丘与山脉、城池
经考古调查,坝顶圜丘与行宫阿计头殿(即今土城梁古城)距离仅4.5 km,圜丘被认为是附属于阿计头殿的祭坛。圜丘位于盛乐故都西北部,虽远离平城及新都洛阳,但与武川镇及北魏长城南线关系十分密切(图7)。
在“阴山山脉-六镇-行宫-圜丘-盛乐-平城”彼此相互联系且环环相扣的模式下,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形成相对牢固的防御环,而且行宫与圜丘成为北魏中央集权统治阴山的象征,既鼓舞了镇守边疆将士的士气,又稳固了边疆贵族政权体系的地位,并成为留守边疆的社会族群、游牧民族的精神寄托。
7 圜丘与阴山、六镇防御体系、行宫、都城的关系
3.3 坝顶圜丘景观视线与天的呼应
根据ArcGIS与Global Mapper软件所绘制高程图(图8)可知,圜丘周边峰峦重叠,阴山山脉绵延不绝,大青山主峰海拔高达2 195 m,但圜丘所处坝顶却地势相对平坦,遗址所处视线空荡开阔(图9)。立于坝顶,如今的呼和浩特城区清晰可见。祭坛内室夯土墙残高约2.9~4.4 m,墙体留有数十根木结构柱残骸。经由狭窄的祭坛门道进入内室时,视线较为封闭。祭坛的环形结构表达了帝王与天对话的意向,同时营造出了空旷、肃穆、庄严的气氛。
8 圜丘地理信息图示
9 圜丘卫星图、航拍图、平、立面图与结构示意图
4 北魏坝顶圜丘遗址的性质与特征
4.1 遗址形制
坝顶圜丘遗址圆坛形制与历代祭天圜丘基本相似,材质却为三重土筑结构(图9),其占地面积约7 620 m2 。祭坛则位于最高一重的圆坛处,有“神木”残骸与大型木构建筑损毁及碳化遗迹。除祭坛外,壝埒(即祭坛外的土墙)里还有内、外环壕和内、外垓。此外,北齐、金、明、清等时期的圜丘都采用过三重圆坛的形式(图4)。北魏其他地区的圜丘与方坛也多采用三层的形式,拓跋珪时期的圜丘“坛通四陛,为壝埒三重”,拓跋嗣时期“方坛四陛,埒壝三重”。坝顶(图10)可谓是“山环水绕”,充分体现地势优势。
10 圜丘周边的沟谷与河流
4.2 景观特征
4.2.1 中原与鲜卑文化交织的祭祀景观
北魏圜丘与中原地区略有不同:1)中原圜丘多用石砌,北魏坝顶圜丘主体则由黏土夯筑,盛乐故城、鹿苑边墙等北魏宫苑也留有夯土遗迹,符合北魏皇家园林的自然原生态、真山真水的宏大格局;2)圆形的祭坛无论是在中原还是在内亚地区,都是为了体现天人合一思想,但坝顶圜丘通过高耸的内墙、视域极佳的地理位置(图8~10)表达了对天神的崇拜,颇有现代的“大地景观”之意;3)在中原地区,南郊圜丘祭天是汉族王朝的传统,更是皇家礼仪的核心环节,因礼仪等级较高,所以位置多近都城,坝顶圜丘附属于行宫,方位和择址上也并不完全遵循汉族社会传统。因此,由圜丘可以窥探中原文化对于北魏早期社会的渗透。
4.2.2 因就山形水势的边防景观
北魏姜质作《亭山赋》道:“卜居动静之间,不以山水为忘,庭起半丘半壑,听以目达心想。”园林在魏晋南北朝的大环境下呈现出“得意在丘中”的审美化的山水关系与隐逸思想。坝顶圜丘选址在高原,对圜丘及土城梁古城进行视域及坡度坡向分析,可见二者的选址极其看重地势,皆坐落于高耸、平坦之处。因此,坝顶圜丘不仅借助山川呈现了北魏前期园林简单、粗犷、宏大的特征,同北魏时期其他宫苑景观一样,利用大山大水的格局,加以天然森林、崇山峻岭、自然水体等要素,营造了浑然天成的意境。
5 结语
景观考古学不仅为单个遗址特征的考察提供了不同视角,也为大遗址保护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虽仅以北魏坝顶圜丘为对象,实际上还探析了宏观尺度下的阴山山脉与中观尺度下的城池、宫城、边防之间的主动关联,以表明周边区域与北魏坝顶圜丘之间的有机联系,证实了圜丘在选址、设计过程中对周边形势与自然环境的通盘考虑。
因此,无论是在设计、选址还是在使用过程中,历代皇家祭天遗址始终秉承“天人合一”理念,虽形制、地理方位略有不同,但都力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这种传统思想如今演化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理念,实际上表达了景观最原初的浪漫主义精神,此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核也可以为未来的遗址公园建设提供指导。
(本文获2020年第一届LA青年学者论文奖优秀奖)
图表来源:
图1~2、6~8由作者绘制;图3、5、9由作者根据参考文献[27]-[28]、[34]、[41]绘制;图4、10由作者根据Google Earth底图改绘;表1~2由作者绘制。
为了微信阅读体验,文中参考文献标注进行了删减,详见杂志。
参考文献
[1] 谷瑞超.考古遗址公园特征与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2] 张贺君.河南省大遗址保护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3] 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J].求是,2020,23:5-6.
[4]刘芳.建筑的天文学内涵与表征[D].天津:天津大学,2017.
[5] 求是编辑部.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J].求是,2020,23:1.
[6] RIVERS P. Excavations in Cranborne Chase near Rushmore on the Borders of Dorset and Wilts[M]. Charleston: Nabu Press, 2013.
[7] FLEMING A. Post-Processual Landscape Archaeology: A Critique[J]. Cambridge Archaeological Journal, 2006, 16(3): 267-280.
[8] 刘瑶.从景观考古学的视角探讨古文化景区的景观重
建[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9] 张海.景观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J].南方文物,2010(4):8-17.
[10] KNAPP A B, ASHMORE W. Archaeologies of Landscape: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M]. Oxford: Blackwell, 1999: 1-30.
[11] PAPANTONIOU G, VIONIS K A. Landscape Archaeology and Sacred Space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A Glimpse from Cyprus[J]. Land, 2017(2): 40-58.
[12] JOHNSON M. Ideas of Landscape[M]. Oxford: Blackwell, 2005: 156-159.
[13] ARIKAN B, MOHR F, BURGI M. Exploring the Common Ground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Landscape Archaeology through a Case Study from Eastern Anatolia, Turkey[J]. Landscape Ecology, 2020(36).
[14] SCHAMA S. Landscape and Memory[M]. New York: Vintage,1995.
[15] 托马斯,战世佳.地方和景观考古[J].南方文物,2015(1):197-206.
[16] 钱国祥.北魏洛阳宫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北魏洛阳城遗址复原研究之三[J].华夏考古,2020(5):86-96.
[17] 董新林.辽祖陵陵寝制度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2020(3):369-398.
[18] 徐良高.考古学文化、文献文本与吴越早期历史的构建[J].考古,2020(9):81-92+2.
[19] 刘文卿,刘大平.景观考古学视野下的聚落空间组织信息阐释:以三江平原汉魏聚落遗址为例[J].建筑学报,2019(11):83-90.
[20] INOMAT T, TRIADAN, D, VAZQUEZ L V A, et al. Monumental Architecture at Aguada Fénix and the Rise of Maya Civilization[J]. Nature, 2020 (582): 530-533.
[21]马小飞.试探田野考古资料数字化采集[J].边疆考古研究,2020(1):395-411.
[22] WILKINSON T J. The Archaeology of the Essex Coast, Volume I: The Hull Bridge Survey[M]. Nottingham: Essex Country Council Archaeology Section,1995:197.
[23] BARRETT J C, KO L. A Phenomenology of Landscape: A Crisis in British Archaeology?[J] Journal of Social Arcchaeology,2009(09): 275-294.
[24] 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25] 冯晓霞.祭祀活动的地位及其政治文化功能论析[J].人民论坛,2012,27:134-135.
[26] 余茜.两汉祭天建筑文化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3):95-100.
[27] 方殿春,魏凡.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J].文物,1986(8):3-19+99-103.
[28] 张小雷,朔知.安徽霍山戴家院周代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16(1):125-166.
[29] 张文平,包桂红.内蒙古魏晋北朝考古综述[J].草原文物,2019(1):17-20.
[30] 张郁.内蒙古大青山后东汉北魏古城遗址调查记[J].考古,1956(3):14-22.
[31] 汪宇平.呼和浩特市北部地区与“白道”有关的文物古迹[J].内蒙古文物考古,1984(6):71-76+89.
[32] 张文平,苗润华.长城资源调查对于北魏长城及六镇镇戍遗址的新认识[J].阴山学刊,2014(6):20-32.
[33] 陈永志,李强,刘刚.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考古发掘主要收获[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1):10-17+118-120.
[34] 袁永春,张文平.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坝顶圜丘遗址性质初探[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5,36(5):76-80.
[35] 魏收.魏书[M].上海:中华书局,1974.
[36] 王银田.北魏平城考古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37] 张文平,袁永春.考古调查确认北魏阴山行宫广德殿旧址[J].草原文物,2015(1):131-134+139.
[38] 薜哲怡.北魏鹿苑遗址调查与营造手法浅析[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6.
[39] 李全基.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考
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
[40] 内蒙古文化和旅游厅.武川坝顶北魏阴山皇家祭天遗址[EB/OL].(2021-03-17)[2021-03-28].https://www.nmg.gov.cn/asnmg/yxnmg/lsrw/rwls/202103/t20210317_1192949.html.
[41] 王佐政. 2020年内蒙古十大文旅新闻事件掠影[EB/OL].(2021-01-06)[2021-03-28].https://wlt.nmg.gov.cn/zwxx/tpxw/202101/t20210106_1347292.html.
[42] 罗映辉.“三”的词义及其中的文化内涵[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5(2):97-100.
[43] 王力坚.魏晋南北朝皇家园林的演变及其表征[J].长江学术,2017(4):35-42.
[44] 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
[45] 严可均.全后魏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6] 傅晶.魏晋南北朝园林史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47] 赵延旭.北魏皇家园林营建考述:从侧面看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影响[J].北方文物,2016(3):81-84.
版面预览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21-11刊首语 | 郑曦:景观考古与大遗址保护
《风景园林》2021-11目录 | 景观考古与遗址保护 | 气候变化与绿色基础设施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1-11 景观考古与遗址保护 | 气候变化与绿色基础设施
LA专题 | 钟翀 | 遗产廊道的深刻鉴别与再发现——日本线性历史景观研究中的历史地理学先发探查与解析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1年11期
扫描下方小程序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文章编辑 李清清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王一兰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